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前沿讲座回顾|韦路谈“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

【发布日期:2023-11-23】  作者:     点击数: 

2023年11月12日下午,我院邀请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韦路教授,作主题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的讲座。讲座由院长田秋生教授主持,党委书记邹军教授、副院长张杰教授等50余名师生出席了讲座。

讲座伊始,韦路教授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声音正处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加快我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必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国际学术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随后,韦路教授在界定了国际话语权、学术话语权、国际学术话语权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客观数据与案例,提出用“四个基本指标”来分析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权的现状与问题。这四个指标分别为: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其中,国际学术生产力包括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国际书籍出版数量;国际学术影响力包括国际论文影响力、国际期刊建设;国际学术领导力包括国际学术任职;国际学术传播力包括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宣读国际学术论文等维度。结合数据对比,韦路教授表示中国目前在数量方面虽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比起欧美国家,仍旧存在差距。

基于这样的现状和问题,韦路教授提出了未来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权的若干路径:

要加强话语传播的顶层设计。一是要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二是要优化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传播政策

首先是体系建构上。主体方面,不仅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师生的核心作用,也需要调动其他相关的行业相关机构人员的积极性。话语方面,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标志。韦路教授尤其鼓励年轻一代敢于创新、勇于发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从而推动知识创新,概念革新。渠道方面,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传播主要以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主,未来需要建构一个更加多元的渠道矩阵,大力推进国际著作出版、国际学术任职、国际智库报告、增加国际媒体报道等,打造能够引领全球业界发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产品。受众方面,韦路教授结合自身在乌镇全球数字联盟的学术年会的交流经历,提出若需扩大国际话语传播圈,则不可忽略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学术交流。只有与更多国家展开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形成“全球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的传播权。

其次在传播政策上人才方面,未来需要提升文科人才发展的项目数量和支持力度,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经费方面,不仅需集中财力支持具有中国特色原创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提高文科发展经费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的经费自主权赋予文科研究人员,从而释放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平台方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平台支持是关键举措。比如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设立若干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创办相关的调研基地和实践基地,鼓励新传师生走进基层,走进田野,把握城乡传播问题。机制方面,形成有利于文科发展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以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综合能力作为核心评价标准,打造”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第二,要推动中国原始理论创新其一是强化问题意识。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特別是回答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数字转型、社会治理、国际传播等有关国家战略的中国之问。其二是坚持实践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产生理论的唯一源泉。理论想象力的丰富与学科边界的拓展依赖于年轻的宣传者们从实践中进行探索。其三是推动学科交叉。韦路教授揭示了新闻传播学当前学科内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拓展学科视野,通过人员合作等方式扩大学科格局,增强学科想象力,积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第三,要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其一是建设非营利性开放获取的国际期刊集群。基于我国体制优越性,可借鉴“open access”的开放获取模式,建立我国的非营利性开放获取期刊模式。其二是建设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数字出版基础设施。例如,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打造引领全球的数字出版基础设施,摆脱我国长期以来被欧美数据库主导的困境。另外,还可以通过智能技术为数字出版基础设施进行赋能,解决多语种出版、精准化评估、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其三是建立基于全球学术共同体的开放出版机制。其中包含协作式知识生产、开放式同行评议、公共性知识流通、多元化评价体制等多项方面。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韦路教授针对“如何筛选切合自身选题的学术期刊”“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资源”“如何选定合适的理论与研究范式”等问题与现场师生展开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