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媒体人进课堂 | 毛玉西: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变与不变

【发布日期:2023-12-06】  作者:     点击数: 

为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新闻采编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媒介环境,12月1日,“媒体人进课堂”系列讲座邀请了广州日报全编中心报纸编辑部副主任毛玉西,为学生们带来了题为《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变与不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新闻学系朱雅婧老师主持,我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李彦博士出席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毛玉西为广州日报全编中心报纸编辑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入职以来一直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先后参与过“汶川地震报道“岁末年初访10国大使”“走马观花看印度”“走访战后利比亚”“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录”等重大策划采访报道,多次获得广东新闻奖(专栏类)一二三等奖,著有《说不尽的天下纷争》《掌媒:手机化生存》等作品。

讲座伊始,毛玉西主编为同学们辨析了媒介与媒体的概念,并简要回顾了媒介的演化轨迹。随后,毛玉西主编从时代背景出发,从互动、信源、形态、技术、全局等五个维度解读“全媒体时代”的特征。他指出,从互动维度看,这是一个社交互动平台为主轴的社交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更加重视“用户思维”;从信源维度看,这是信源主体多元的自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其传播主体变得去权威化、去中心化;从形态维度看,这是媒介形态融合传播的融媒体时代,新闻产品形态呈现更加多样化、可视化、简约化;从技术维度看,这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内容生产”的智媒体时代,智能技术渗透到新闻生产各环节;从全局维度看,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接着,毛玉西主编以广州日报“走进利比亚”系列报道和“对话李肇星”为例,讲述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他表示,2011年广州日报紧紧抓住 10月20日“卡扎菲被打死”这一关键转折点,先后推出多篇报道和原创专题,加上后方高超的编排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形成了很强的独家性、专题性、可读性,立体化展示了战后利比亚过渡时期的各方面。2013年广州日报推出独家访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前外长李肇星的《多想想自己的事情,慎提“中国崛起”》,成为地方党报主动设置热点话题、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中国外交的一次有益尝试。基于以上案例,毛玉西主编为同学们分析了传统媒体时代“传统采访”的利弊。他表示,时效性不够强、传播渠道单一、报道方式单一、采访手段单一等是传统采访面临的主要问题。

讲座第三部分为“变与不变——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毛玉西主编强调,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发生六大变化:一是生产主体从单一到协同UGC、PGC、OGC、AIGC成为新闻生产的四大主体构成。二是传播渠道从有限到立体,差异化、个性化传播时代到来。三是采写方式从局限到多元,VR设备、航拍器、高清摄像机等逐渐被媒体人接受并熟练应用。四是形态呈现从单调到可视,“技术赋能”新闻生产日益成熟,短视频是“新风口”。五是新闻议题从筛选到泛化,传统新闻生产落后于信息需求侧,议题走向日常化、趣味性、娱乐化。六是角色定位从旁观到互动,参与型、互动直播成为最新表现方式,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新闻产品。针对上述六大变化,毛玉西编辑用人民日报虚拟主播“果果”、央视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探访卡扎菲藏身洞”、萌表情短视频、时政Vlog等案例作出回应。

与此同时,毛玉西主编指出了全媒体时代的三个不变一是新闻原则没有变,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职业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二是新闻“三有”价值没有变,即有意思、有故事、有意义。三是新闻素养没有变,坚持“内容为王”的定力,增强脚力、锤炼眼力、善用脑力、提升笔力。

最后,毛玉西主编为同学们讲解了“时代之问——‘复合型VS专业型’之辩”。他鼓励同学们运营自媒体公号,在实践中提升全媒体认知能力,做到“一专多能”。

在互动环节,毛玉西主编就同学们提出的“人物系列报道如何亲近生动”“新闻业界与学界脱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勉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升选题策划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怕碰壁。本次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