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广播电视学专业简介

【发布日期:2024-04-10】  作者:     点击数: 

广播电视学专业始建于1994年,为广东省内首家广播电视学专业,2006年获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为教育部“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2014年、2018年先后获批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专业定位

立足珠三角,服务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面向智能传播教育转型,融通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与媒体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打造能够胜任融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融媒体运营与管理,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为国家及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目前,本专业依托部校共建平台,形成了“地方高校+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媒体+境外高校”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

2.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差异化需求,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国际视野开阔、文化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良、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全媒化、复合型广播电视人才。近3年毕业生平均考研录取率23%,升学去向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就业去向包括在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广播电视机构、互联网平台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内容运营以及市场营销等工作。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允许学生在3-7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56学分(参见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且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

素质方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知识方面:积累良好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通识知识;掌握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熟悉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融媒体运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知识。

能力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采用科学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研判、科学研究的能力;复杂环境中组织管理、交流合作和公关协调能力;创新意识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4.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类选修课程构成,这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共同修读的课程;第二层次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构成,前者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程,后者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有选择地修读。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新闻评论学、新媒体传播、融合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等。

另外,设置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是除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之外的、时间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属必修环节。包括军事技能、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依托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省市级校外实践基地,搭建了融媒体、全覆盖的实践教学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师资队伍

本专业“广播电视学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目前有17位专任教师,教授5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其中有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广州学者”特聘教授。同时聘请省内外媒体行业知名专家作为讲座教授,开展“媒体人进课堂”系列讲座,形成品牌。

近五年,教学团队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级、广东省一等奖;获省级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校级星级课程6门次;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重要赛事中获国家级奖6项,获省级学科竞赛奖80余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获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8项,获广东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田秋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州大学“广州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白羊直播802院长,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广东戏剧影视与传媒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超高清内容生产与智能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生产、媒介与社会、新闻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主编教材2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第七届、第八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曾获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广州大学教学名师、广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玲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公关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邀评审专家,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特聘专家,学术期刊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新媒体的效果研究。在国内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青年群体的博客、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效果等展开实证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着重于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国际传播研究,开展智库建设,获得有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多篇报告获中央级省部级采纳。

李鲤,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影视学博士后,白羊直播802新闻学系主任。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大学“广州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教研领域为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学、视听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省级项目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首届微课大赛二等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金奖、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赛一等奖。

黎藜,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暨南大学博士后,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近代新闻史研究,关注媒介在岭南地方社会变迁与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引导与作用。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理事会理事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大典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出版》《体育文化导刊》《广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传媒观察》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

谢明香,教授,博士。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媒介经营与管理》《融媒体传播》《广播电视史论》等本科硕士课程,主要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与传播、出版与传媒研究等。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3部。

刘涛,白羊直播802新闻学系副主任,广州大学粤港澳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东湖品牌研究院智库专家,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授课专家。拥有管理学、新闻学、品牌学和传媒经济学四个专业的学科背景,主要教授课程有《品牌策划与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学》《传媒产业经济学》(本科课程)《传媒管理研究》(硕士课程),主持广东省哲社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州市哲社课题等科研教研项目多项。曾受邀为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财政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司法局、中国移动、现代汽车、广药集团、五粮液、杭州西湖、山西大同、新疆喀什等政府部门、知名企业和驰名景区提供咨询、培训和研究分析服务。

王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白羊直播802传媒创新创意中心主任,广州市第三届思想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培养对象,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广告教育联盟理事,广州市广告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告人杂志月度大案栏目品牌点评专家,担任教育部硕士论文评审专家、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赛区评委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项目、省社科项目、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省教改项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广州市社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社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曾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广州市教学成果奖,并获“广东省广告教育卓越育人奖”和“广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编出版教材三本,其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客户端报道。

李祥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节目评估专家。现主要从事媒介文化与批评、文化传播等研究。出版专著一本,主持与参与省部级项目、市厅级项目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学术论坛》、《新闻界》、《新闻爱好者》等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获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林渊渊,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节目制作和新闻教育改革。开发有《电视节目制作基础》、《电除尘器》等教学软件,多次获得了广东省高校多媒体计算机优秀教学软件奖、广州大学优秀教学软件奖。参加国家教育部、财政部2009年《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省2010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广播电视新闻创新型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多个项目。出版有《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研究报告》,发表了《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新闻课程与教学》、《从隐性知识的视角看“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多篇学术论文。

方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粤港澳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201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白羊直播802工作。担任《新闻传播学经典文献导读》(研究生)、《新闻传播史专题》(研究生)、《传播思想史》(本科)、《外国新闻史》(本科)等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术思想史、新闻史。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部分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

李近,硕士学位,讲师职称,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1996年进入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任教至今。主讲课程包括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专业报道学、媒体节目编导、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评论学、新闻道德与法规等。

熊琦,复旦大学博士,讲师,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超高清内容生产与智能传播研究基地研究员,广州大学粤港澳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授课程为《纪录片理论与实践》(本科)、《媒介文化与批评》(本科)、《传播学概论》(本科)、《纪录片研究》(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研究、媒介文化史。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一项,在《新闻大学》、《天南》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李美慧,讲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研究方向:报刊史,城市传播。教授课程:《广告学》、《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跨文化传播》等等。

陈璐,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信息科技、教育和健康研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讲授社会学、新媒体传播等多门本科生课程。

唐若寻,讲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粤港澳传媒研究中心”成员。现于“传播”与“设计”、“艺术”之交叉方向上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和学习。作为教师,曾指导学生数次获得境内、外较重要的学生/青年创意竞赛奖项,包括:累计8座“时报金犊奖”金、银、铜奖奖座;“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一、二、三等奖多次;“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铜奖等,个人同获“指导教师奖”之荣誉。教师个人独立/主创创作作品曾在包括ONESHOW(大中华区)在内的多个较重要的专业、学生创意竞赛中获得荣誉;独立/主创创作作品曾参加艺术展。此外,个人曾获邀担任第四十二届“时报金像奖”/第二十届“金手指奖”(暨2019台北国际创意节)评审委员;曾任第二十六、二十七届“时报金犊奖”评审委员,等。曾入围白羊直播802“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目前正在职攻读传播学方向的博士学位。

朱雅婧,讲师,暨南大学与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曾获2020年“广东省优秀研究生”称号。研究兴趣包括环境传播、新媒体与社会、视觉传播、健康传播。以独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一般项目4项,参加数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作论文陈述。开设课程有社交媒体、电视新闻学、新闻评论等。

黄丹琪,讲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曾获2023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研究兴趣与领域包括媒介伦理、媒体融合、数字劳动、性别研究。参与众多课题项目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内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6.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教育部“2+2”新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国家级教学平台;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示范实验中心、省特色专业、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重点专业建设点以及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大学共建等省市级教学平台;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广东省戏剧影视与传媒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重点研究基地“超高清内容生产与智能传播研究基地”、广州大学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传媒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基础”等课程平台。以及融媒体、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国内知名新闻院校以及美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资源,推动高质量课程建设,持续开展暑期新闻实践活动

(2)依托研究平台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3)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基础》

课程网址: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19808017

(4)融媒体、全覆盖的专业实践教学

(5)近3年,本专业学生获“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及省级奖励7项,其他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竞赛及专业奖项50余项

(6)持续开展“媒体人进课堂”系列讲座

(7)丰富多彩的学生校园访学活动

赴中国传媒大学参访交流

赴澳门大学参访交流

赴深圳大学参访交流